衡阳市衡钢中学成功承办2025年衡阳市直中学历史教师“基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审辩式教学研究”培训-教师培训-衡阳市衡钢中学

导航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教师培训

衡阳市衡钢中学成功承办2025年衡阳市直中学历史教师“基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审辩式教学研究”培训

作者: 超级管理员   日期:2025-07-01 10:35:08

深耕审辩思问

赋能历史课堂

6月27日至29日,由衡阳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衡阳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衡阳市郭平贵名师工作室、衡阳市衡钢中学承办的“基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审辩式教学研究”教学培训顺利举行。来自衡阳市直各中学的10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通过专家讲座、课例示范、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审辩式教学策略。

一、 开班仪式:共启教研新篇

6月27日下午,开班仪式顺利举行。开班仪式由衡阳市衡钢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鹏主持。衡阳市衡钢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平贵致欢迎辞。郭书记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以及全体参会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接着阐释了本次培训研究主题“审辩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强调核心素养赋予历史课堂的深层意义在于不仅学会设计“好问题”“好活动”,更能唤醒对历史教育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审辩中触摸历史的脉搏,在论证中培养理性的思维。接着介绍了本次培训活动“理论奠基-课例打磨-实战演练”的培训体系,强调本次活动的来之不易,对本次培训活动提出了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纪律要求,并预祝本次培训活动圆满成功。

紧接着,衡阳市二十六中包露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首先表达了对本次培训活动搭建的提升专业素养的优质平台,为破解教学实践难题提供的宝贵契机的感谢。其次表达希望在专家引领与同行交流中汲取养分,更新教学理念,精进教学方法,承诺将珍惜本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竭力汲取新知识,将本次活动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声

开班仪式后,钟声教授带来了《课题申报书撰写技巧——以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为例》的精彩讲座。钟声教授系统解析了课题申报撰写的核心要素。他首先从课题申报的选题角度提出了精准选题是基石,提出了选题的七大原则,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学科前沿与创新性等;其次强调选题依据的填写要通过清晰背景分析、深入文献研究综述和明确意义阐述构建逻辑链条;接着从研究内容的撰写分别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框架思路、重点难点、研究计划及可行性提供了具体建议;并且还强调课题创新之处需明确类型并具体表述,预期成果则要列明形式、内容及价值;此外,他还指出参考文献须注重相关性与规范性,学术简历与前期成果应重点展示与课题直接相关的能力与基础。钟声教授特别提醒,整个申报书需始终贯穿评审专家视角,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格式规范,并反复打磨以增强说服力。核心要义在于以扎实论证支撑创新构想,充分证明研究能力。本次讲座为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题研究提供了满满的干货,为历史教师们深耕历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二、课例示范:一线教师展教学思辨

6月28日,活动以授课、评课、讲座的形式继续开展学习。

示范课1:衡阳市八中雷美玉老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本课以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系统梳理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课程从《淮南子》中太公与周公的治国理念对比切入,重点分析世官制、荐举功劳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种主要选官制度的时代背景、运作特点及历史影响。通过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取代世官制的社会动因、汉代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转变的政治因素、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意义等关键问题,揭示选官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课程特别强调科举制度在选拔标准科学化、选拔范围广泛化和选官权力中央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结合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政策和明代南北卷制度等典型案例,展现科举制度的完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史料实证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典型文献和民间谣谚等一手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后通过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

示范课2:衡阳市市五中谭根华老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本课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切入点,通过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这一历史事件,分析清朝与西方世界的首次正式外交接触,重点探讨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马戛尔尼使团从“乘兴而来”到“败兴而归”的双重叙事,先展示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包括疆域、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等成就。再通过马戛尔尼使团的观察(如政治制度僵化,社会贫困、官僚腐败、军事落后等),揭示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最后对比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凸显清朝错失发展机遇的历史悲剧。也让我们审辩式思考的同时强调与时俱进、开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该课程通过马戛尔尼访华这一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清朝在“盛世”光环下的深层次危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并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示范课3:衡阳市铁一中学谢瑶老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本课包含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变化四个子目的内容。教材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我们将四个子目进行归纳,归纳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农业是宋元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宋元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盛。无论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是宋元社会的变化,都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为之后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元明清大一统的新格局。

本课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所涉及,宋元经济、都市生活的繁华都在初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也有涉猎。不过,对社会的变化涉及较少,鉴于学生对宋元经济已有基本的认知和掌握,对宋元经济发展的部分内容,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它的变化。宋元的变化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各方面互动的,并且通过建构知识框架何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课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长时段考察宋元时期经济和社会事变的历史影响,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示范课4:衡阳市二中丁永红老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丁永红老师的说课内容全面,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设计新颖,以“从秦始皇的三重身份来解读秦朝历史”为主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探究式和审辩式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上详略得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示范课5:衡钢中学廖玲霞老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课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为重点,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三大洋贸易的发展到丝银对流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影响,进一步对比中西方的不同历史进程,反思中国明清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重点是三大洋贸易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网络的建立。课程环节按照“观察比较——自己动手——历史解释——中外联系——拓展延伸——鉴古知今——”的思路进行。

示范课6:衡钢中学凌诗老师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本课导入:不少出土的隋唐时期陶俑和石窟壁画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古代丝绸之路的胡商们喜欢携带猴子随行。同学们对这偶然发现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一起开启了一段探寻之旅。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是因为古丝路往来行旅们经常会受到盗贼的抢掠。由此又引发了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以及设置河西四郡,都昭示着这是一条和平之路?为什么还有盗贼存在,甚至有的背后有沿线部落或国家支持?那除了盗贼横行,古丝路还存在什么不被大部分中学生了解的问题呢?我们了解这些问题又能为现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怎么的方案?因此就有今天这堂课《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开启了前世与今生的对话,贯彻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让历史“活”起来。


精彩评课:交流互动思维碰撞

衡阳市八中唐卓然老师点评雷美玉老师的课,肯定其运用的史料实证和比较分析方法,认为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

衡阳市五中李志英老师称赞谭根华老师的课生动展现了清朝在“盛世”光环下的深层次危机,并进一步引导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衡阳市铁一中学唐桂辉老师点评谢瑶老师的课“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了历史学习的人文素养培养。

衡阳市八中单毅君老师点评丁永红老师的说课“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探究式和审辩式贯穿始终”,契合“审辩式”教学理念。

衡钢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鹏点评廖玲霞老师的课,他称赞该课融入了“审辩式”教学理念,课程环节以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注重以问题为导向,重视课堂的生成,并强调“审辩式”教学实质上就是以“问”促“学”。

田家炳实验中学彭旭华老师评价凌诗老师的课“选题紧扣考点、过程驱动思维”,称赞其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度挖掘,肯定了其从“丝绸之路的弊端”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审美”也要“审丑”,实现了“审辩式”教学。

三、专家引领:多维解读审辩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

衡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教师 刘湘洁

刘湘洁老师以《“破”与“立”:审辩式教学视角下历史核心素养的深度建构》为主题展开讲座,她首先以中学历史课堂中历史人物朱元璋的图片对比为导入,引出“思辨”的重要性,接着以四大问题为导向,具体阐释了审辩式教学的内涵和“破旧立新”。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何要破传统?”,她指出这是由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困境所决定的;而“破局”的核心路径何在?其答案就是“审辩式教学”。而关于“立”何种新范式?她指出三“立”:立审辩式思维、立教学框架、立审辩式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关联。接着它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新航路的开辟》为例,分析了如何践行立“新”的具体措施;最后她指出“立”新的三个方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跨学科整合的深化、评价体系创新,并强调“审辩式教学”并非另起炉灶。

刘湘洁老师讲座案例丰富,深入浅出,深度剖析了“审辩式教学”理念,与学员进行多元化形式的互动,实现了知识传递、思维碰撞和能力转化。

衡阳市衡钢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郭平贵

衡钢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平贵书记进行了以《新时代历史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养成路径》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郭书记高屋建瓴,首先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特别强调“大先生”“教育家精神”两大关键词,从理论层面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亟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他指出基于教育理论指引、客观现实需求、教师队伍建设指引,以及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发现明确符合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探索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路径,从而高质量地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接着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的三个方面: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价值信念;在深入阐述历史教师的关键能力部分,他指出历史教师不能成为“钝化者”,以“有知者”的身份压制学生智力的个性发展。历史教师不是要在“奉送真理”上下功夫,即满足于“会教”,而是要在让学生“发现真理”上做足准备;紧接着以近两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历史试题和2025年新高考一卷历史试题为例,阐述湖湘文化和历史核心素养在学考、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深入到学考、高考考查的真题试卷中剖析考察方向,为历史教师今后教学重点指引了方向;最后就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路径提供了具体建议,强调历史教师要自主发展、执著研究、系统阅读、扎根课堂、记录成长、专注德育、善用技术以及加强团队互助。

三天培训中,衡钢中学作为承办方,以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分组研讨、校本经验分享等形式,展现了教研体系的科学性。此次培训不仅为市直各中学历史教师搭建了跨校交流平台,更是为区域中学历史新教材研读和“审辩式”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定能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践动能,共探教学精进之道,让湖湘文化的芬香沁入历史教学之中。

四、培训总结:多校共筑审辩式教学

1.分组研讨,思维碰撞

参会教师们分组围绕“基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审辩式教学研究”开展主题研讨活动,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展开思辨性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员风采

3.培训心得

审辩式教学培训学习感悟

(衡阳市五中历史组)

历史审辩式教学的探索,是一场在史料丛林中的思维冒险,亦是教育者与自我认知的对话。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深度探索与真实感悟,以“困顿—破局—顿悟”为脉络展开:

一、困顿:审辩之路的荆棘

1. “安全区”的焦虑。当学生质疑教科书结论时,有教师担忧:“这是否越界?”(如讨论“闭关锁国”的防御性 vs 落后性)顿悟:历史审辩的底线是实证精神而非观点统一。允许争议,但要求“观点必有史料锚点”——如对比《海国图志》遭禁与日本翻印的史料,辩论清廷决策的得失。

2. “时间黑洞”的压迫。 - 审辩课堂常陷入“一个问题讨论半节课”的窘境,与传统教学进度冲突。  -破局:用焦点史料浓缩思维训练——例如仅精读《南京条约》中英版本“割让香港”的措辞差异(中方“给予”,英方“cede”),10分钟完成语义分析与主权意识觉醒。

二、破局:审辩思维的生长点

(1)从“史料堆砌”到“证据链建构”。失败尝试:曾给学生10则马戛尔尼使华史料,学生却迷失在信息碎片中。有效路径:设计史料金字塔:  基础层:乾隆谕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中间层:使团记录的清军锈蚀火枪  顶层:19世纪中英GDP对比数据(安格斯·麦迪森数据库)  审辩任务:用三层史料论证“盛世危机并存”的复杂性,拒绝非黑即白。

(2)从“教师设问”到“学生造问”-传统模式:教师提问“闭关锁国有何影响?”

审辩升级:学生观察1793年英国蒸汽机模型图与清朝水车图,自主生成问题:

“为何英国展示工业品,清朝回赠丝绸瓷器?这种礼物差异暗示什么?”“如果清朝派人考察英国工厂,历史会改写吗?”感悟:学生真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锋利——这是审辩思维内化的标志。

三、顿悟:审辩教学的本质

1. 历史审辩 ≠ 历史翻案。曾有学生兴奋宣称:“岳飞不懂政治活该被杀!”纠偏实践:要求其用原始文献(《宋史·岳飞传》《金佗粹编》)分析:宋高宗12道金牌用语从“卿”到“速归”的变化,对比金人“必杀飞始可和”的记载。顿悟:审辩教学需警惕史料虚无主义,其核心是在实证中理解人性困境,而非颠覆共识。

2. “失败”讨论的珍贵价值。 -关于“洋务运动为何失败”的辩论中,一组学生坚持“因慈禧腐败拖后腿”。引导转折:提供张之洞《劝学篇》“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原文,追问:“若只换武器不换制度,甲午之败是否早已注定?” 感悟:审辩课堂中最动人的,恰是学生从道德批判转向制度反思的瞬间——那是历史思维的质变。

3. 审辩素养的终极目标:现代公民塑造。当学生用“马戛尔尼使团逻辑”分析当代国际谈判: “西方对华技术封锁 vs 清朝拒绝对等通商,本质都是对‘实力失衡’的焦虑。”

震撼:历史审辩的终极成果,是学生将历史逻辑转化为现实洞察力。

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与必然

——审辩式教学培训心得

(衡钢中学  廖玲霞)

三天的培训很快结束,获益良多的同时也引起我的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总在倡导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我们通过改革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教学改革?

时代变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资讯获取知识变得很便捷,历史教学如果还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就变得很苍白无力,因为你讲述的知识可能你的学生比你知道的还详细,你的讲课就不能帮助学生成长。而不能帮助人的成长的教学既无效又浪费生命,因此,历史教学在信息化时代迫切地需要变革,要引导学生对轻易获取的丰富史料进行甄别与运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实践。

国家的战略变了,攻守易势,日益崛起的中国从过去的学习者追赶者逐渐转向引领者开拓者,国家迫切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是能在各行各业开创出新天地的突破型人才,历史教学也要紧跟国家战略指挥棒,培养有思想力,有研究精神与能力的历史研究人才,去打破西方中心的历史叙事,形成中国的历史文化观。

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不改革。

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怎么改的问题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审辩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尝试。审辩式教学模式分为3环节10要点,从备课到教学到检测,围绕立德树人,以知识来铺路,以追问来激疑,以搜证来求解,以通缘据来立论,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新时代创新性人才。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既从理论上了解了审辩式教学的含义、审辩式思维的内涵与培养方法,又从众多一线教师的示范课中学习了审辩式教学的经验,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相信今天的一粒火星,必然燃起明天熊熊火焰,汇成历史一线教学的改革燎原之势。

三、我们通过改革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是单向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形成了一种观念,学历史就靠背记,平时不用太上心,临考时背一背就好了。可是近年来历史高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我们发现光靠背记知识早就行不通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也无从应对这种形势。

那么,改革后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首先教师自身要是一个研究者,要有研究精神,才能带领学生去审辩式学习;其次,学生要是探索者,不囿于窠臼,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表达;课堂要是开放的舞台,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我观点,碰撞思维火花,课堂要有包容性,鼓励学生暂时的稚嫩观点,容许学生可能的天马行空;课后的测评要多元化,形式多样。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可能培养出未来的大师。

道阻且长,我们首先要革新观念,然后要身体力行,从一个小改变做起,一点一点,相信历史教育终将走出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


培训心得:

(衡钢中学 贺佐平)

三天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们精彩的论述,深刻的见解,又有联系教材的六堂示范课实践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辩式教学新的天地。

审辩式教学是一种新的学科育人模式,它将审辩式思维贯穿于育人、教学的方方面面,整合建构主义、认知科学、学科知识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复杂理论的视角重构课堂,强调“追问质疑,证据为先,谦逊包容,力行担责。”

审辩式思维从概念的认识方面来讲似乎简单,但真正应用起来或以此为基建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却非易事,其对老师本身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结合三天培训所学,我认为,审辩式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审辩式思维需要认真学习其理论知识,从而将其融入到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如衡阳师院刘湘洁老师《破与立:审辩式教学视角下历史核心素养的深度建构》里所讲的,“三环节十要点”的审辩式思维历史教学实践模式,“七步式追问法”等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②应用审辩式思维要注意“度”的问题,不要什么都“审辩”,不要为“审辩”而“审辩”否则一堂课就变成了大烩菜,我们的“审辩”一定是基于课堂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如市五中李志英老师的评课,就强调了“审辩”与史料引入“度”的问题,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等。③“审辩”是一种思维模式,其在课堂的使用必须与其他思维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如郭书记所讲的,课堂教学中跨界行走等。

但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审辩式思维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